南京日报:文艺作品 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日期:2019-04-04 15:23:35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话剧《雨花台》里,恽代英慷慨赴死前振聋发聩的呐喊。

    “弟弟、妹妹,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故我虽死犹存。”这是纪录片《致未来书》中,史砚芬牺牲前留给亲人的绝笔。

    “无论道路多么坎坷,始终冲锋陷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不忘初心……”这是歌曲《忠诚》里,共产党人发自内心的誓言……

    南京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宝贵而丰厚的“红色家底”,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红色题材宝库。近年来,南京涌现出一批红色文化题材文艺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刮起一阵阵“红色旋风”。

    清明时节,让我们通过这些文艺作品,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一起感受信仰的力量,并将之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部部文艺作品 掀起“红色旋风”

    话剧、音乐、文学、戏曲、影视、书画……南京的红色文化题材作品,形式多样、种类丰富。这些作品,以其极大的感染力,演到哪里,就在哪里掀起一阵阵“红色旋风”。

舞台剧篇

    以雨花英烈为原型的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28日首演,已巡演百余场,2017年获中宣部第十四届 “五个一工程”奖。《雨花台》展现了恽代英、施滉、许包野等雨花英烈在狱中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同样是话剧,《我就是你》是另一种风格。该剧以丁香烈士的精神传承为主线,采用独特的手法,巧妙地让两代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越剧舞台上,红色文化题材有《八女投江》和《丁香》两部作品。《八女投江》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八名女同志为掩护主力部队,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在背水一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壮烈投江。通过越剧呈现的故事,让观众深感震撼。《丁香》以雨花英烈白丁香为原型,讲述了丁香和阿乐绵延60年的爱情故事。该剧突破了传统越剧的表现形式,不仅有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演奏乐器,还融合了西方交响乐、民乐等因素。

    杂技剧《渡江侦察记》是首部以渡江战役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改编自上世纪50年代的同名电影。该剧紧扣跌宕起伏的情节,调集高空攀跃、翻腾特技等多种杂技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剧终时,杂技演员在空中组合成五星形状的“勋章”,在恢弘壮丽的音乐声中,熠熠生辉的“勋章”冉冉升起,让人心中不由升腾起对渡江英雄的崇高敬意。

    今年,市京剧团将联手国家京剧院创排现代京剧《梅园往事》,表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鞠躬尽瘁的故事。 

图书篇

    书写丁香烈士精神及其深刻影响的长篇纪实小说《丁香花开了》今日首发。这本书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同时为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品。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编纂工作于2015年4月启动,计划为100位雨花台烈士作传,还原他们战斗一生的经历和他们“忠诚、信仰、担当、为民”的崇高精神。

    由省委宣传部策划、省作协组织作家创作出版的《雨花忠魂》纪实文学系列丛书,用文学的形式,再现恽代英、邓中夏等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全面反映并诠释雨花英烈精神。丛书已经出版三批,第四批的采访和创作正在进行中。

    长篇小说《苍茫大地》由我省著名作家张新科历经两年创作完成。小说长达50万字,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中共早期党员、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许包野同志为主要原型,塑造了具有崇高信仰和民族大义、胆识过人、博识睿智的共产党人许子鹤的光辉形象。

    《南京红色印迹(1921—1949)》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南京160余处红色文化资源点的历史背景、革命人物和故事。

    此外,《雨花英烈家书》《雨花英烈文集》《雨花英烈日记》《雨花英烈诗词》等一批图书都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音乐篇

    管弦乐组曲《雨花祭》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为雨花台烈士陵园创作的一组管弦乐作品。该作品于1999年录音完成,后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背景音乐。

    市文联创作的《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在2017年的“金陵五月风”第十一届南京文学艺术奖开幕式上发布,用音乐与文学的语言讲述雨花英烈的感人故事。

    大型音舞诗画《雨花颂·信仰》通过“雨花祭”“雨花恋”“雨花魂”三个篇章,以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展现了信仰的力量。

    大型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正在创作中。南京民族乐团邀请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这部民族交响乐,描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影视篇

    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收集整理了大量雨花台烈士所留的遗书、信件和文物,用感人至深的故事,让雨花英烈精神照亮人们的心灵。摄制组寻访了50多位相关烈士人物故事,还远赴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格林图书馆,查找到了一批珍贵资料。

    雨花英烈题材微视频《青春对话》,由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主创团队打造。年轻的团队、年轻的烈士、年轻的力量,以此为核心,团队确定了 “青春对话”的主题。

    电视剧《南京谈判》去年在南京开机,该剧讲述了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进驻梅园新村,与国民党代表和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艰难谈判6个月的历史故事。

    电视剧《雨花台》正在筹备。该剧以恽代英、卢志英、许包野等雨花英烈为原型,以革命斗争为背景。故事突出表现以彭朗轩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隐蔽战线中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目前剧本初步创作已经完成。 

展览篇

    4月3日起,“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专题展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举办。展览系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合作,以珍贵的史料和图片全面展示了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

    “梅园风范——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基本陈列去年1月提升改造后,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对公众开放。新展陈在进一步丰富文物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展示手段营造展览氛围,为观众讲述生动而鲜活的“梅园往事”。

    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信仰之光——红色家书主题书法展”去年展出后广受好评。展览选取红色家书作为创作内容,孙晓云、徐纯元、桑作楷、邵希平、孙少斌、苏金海等150位著名书法家真情书写“家书”,通过书写之美,在心灵的激荡中唤起对信仰的崇尚与坚定。

    由画家王成创作的大幅木刻版画作品《雨花魂》,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并被列为江苏省重大历史创作题材。作品以雨花台烈士纪念雕塑为主要表现对象,31位为新中国献身的英烈肖像为背景,主题突出,叙事宏大。 

一次次精心创作 开采红色文化“精神富矿”

    为了用活、用好南京红色文化资源,文艺工作者们全心投入创作,不断开采红色文化这座“精神富矿”。

    崔钟在话剧《雨花台》中饰演恽代英烈士,在创作期间,他不下20次前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烈士进行心灵对话,寻找创作灵感。为了在外形上更接近角色,他进行强制性瘦身计划,每天暴走10公里。有一次话剧《雨花台》在南大演出,他拄着拐杖彩排,打了封闭上台。“每一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爱岗敬业就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信仰。《雨花台》我们演了这么多场,每一个演员都深深被烈士精神所感染。每一场演出都不能懈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烈士精神传播出去。”崔钟说。

    杂技剧《渡江侦察记》女主角刘四姐的饰演者达璐,为了排练该剧多次受伤,还有一次从高空绳索上摔下,虽然有保护垫,仍伤得不轻。达璐说:“能参演这样的剧目我感觉很荣幸、很自豪,想用尽全力把角色演好,向渡江英雄致敬,什么艰难困苦都能克服。”

    《信仰之歌》创作队伍阵容堪称“豪华”,省音协副主席、市音协主席邹建平,省文化厅艺术总监、作曲家吴小平,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作曲家杜小甦,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词作家葛逊,前线文工团作曲家惠培峰,词作家李峰等10多位专业院团的知名音乐家直接参与创作。他们把对先烈的崇敬和感动化为潜心创作的实际行动。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字、一段旋律、一个音符,他们连续几天寝食不安、夜不能寐。大部分作品都是经过十几遍、几十遍的修改,有的歌曲几次推倒重来。

    去年,我市还成立了红色文艺促进会,整合市内的红色文艺资源,促进红色纪念地与文艺界深度携手,以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也吸引了众多名家参与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表示:“我一直想写一写雨花台。”何建明说,雨花台烈士在生与死面前义无反顾,坚守信仰,有必要写出来给现在的年轻人看一看,“要写出人性的光芒。” 

一次次精神洗礼 传递信仰的力量

    优秀的红色文化题材作品,通过艺术,把红色文化的种子种到人们心里。

    话剧《雨花台》走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将雨花英烈精神播撒进十多万年轻学子的心中。伴着泪水与掌声,一次次的震撼和感动,让年轻学子们经受了一次次精神洗礼。该剧在南京演出时,有市民特意带着孩子来看话剧,“用这种直观、生动的艺术形式来弘扬雨花先烈精神,孩子能看得懂。这是一场特别好的红色文化教育。”

    《信仰之歌——“雨花颂”情景音乐会》在东南大学上演时,尾声阶段,全场大学生党员集体起立,与台上合唱队一起高唱《忠诚》,将音乐会推向最高潮。东大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陈心怡表示:“《爸爸》这首歌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强烈的今昔对比,让我对人生和信仰有了更多思考,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去追求进步。”

    越剧《丁香》以凄美的爱情故事、精湛的表演吸粉无数。观众王一敏表示,《丁香》2011年首演时她就曾观看,那会儿还只是20岁出头的小姑娘,被阿乐和丁香的爱情故事感动不已。时隔几年,她为人母后再次观看,对丁香的理解和感受更深一层,“她是怀有身孕壮烈牺牲的,自己当了妈妈以后,更觉丁香烈士的伟大。”

    岁月流逝,信仰的力量却在人们的心中历久弥坚。

 

(来源:南京日报    记者:邢虹)

版权所有©南京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苏ICP备13000330号-2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白下路273号伯利兹科技园B2栋8楼
市场部:025-58061378   办公室:025-58062368